登录
注册

注册账号即表示您同意并愿意遵守注册协议用户协议隐私政策

忘记密码
登录
故事 > 详情
青普塔下行馆:喧闹外体验人间烟火
2021-02-24 11:34 |  浏览 218

土楼伴瓦漆

白马踏新泥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青普南靖塔下文化行馆是我见到最有人间烟火味儿的建筑群,看到它让我想起家,感到莫名的安稳与踏实。

青普君的一个朋友谈到“乡愁”,她表示:身在北上广深的人们似乎只有愁没有乡。因为这个乡,已经被现代化的钢筋水泥和天南海北的陌生人占有。

那个乡只能深深地埋在自己心灵的底谷,只有在举家团圆之时才会偶尔冒出一汩一汩的愁罢了。

踏遍万水千山何处是故乡?

从本质而言,我们大多都是失去故土又未能及远的人,对家乡的怀恋只寄托于那一丝丝的气息或乡音或家乡美食或家乡一砖一瓦的牵强意向,都在不经意间拉扯着我们的神经。


离开了故土,何处是故乡?何处又不是故乡呢?

事实上几乎所有的中国族群都是经过历朝历代的迁徙而发展至今的。正是在这样规模或大或小的迁徙中,各个族群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这份文化里有坚忍不拔、有顽强不屈,有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借鉴,也有着对自己本族的捍卫坚守。

在无数个身体与心灵跋涉的过程中,慢慢地寻找着自我,形成了更强大更优秀的自我——这个自我,指个体自我也指民族自我。

在中国数千年灿烂文化形成过程中,充斥着战乱、饥荒、地震、海啸等不得不面临的灾难,从而迁徙,却成就了民族和文化融合。当然,今天,民族和文化的融合更多地是依靠科技、文明的推动,这是人类社会的进步。

在所有的迁徙族群中,客家人显然是独具特色的。因为,他们的迁徙历史有上千年之久。更可贵的是,在他们和其他迁徙族群一样成了很多地方的原住民以后,仍然保持着一份对世界的“清醒”和“独立”。这是那些一代一代优秀的客家人李光耀、李显龙、叶剑英、陈寅恪、叶挺等告诉我的,是一座一座神奇的土楼承启、侨福、振成、九盛、光裕、景阳等告诉我的。

安逸和舒适从来不会带来优秀和进步。


人民文学的徐庆群老师在她的文章谈到:

这种进步就像一个生命一样,是在摔摔打打、磕磕碰碰中长大的,就像《冈仁波齐》里的朝圣,每走六七步,就要磕一个长头,头要磕在地上,额头上要起包。唯此,身体和灵魂才能愈明愈净。

每个人、每个民族都在朝圣的路上,都朝着自己的“冈仁波齐”前进。

土楼,便是客家人的“冈仁波齐”


土楼,便是家的堡垒

去过土楼的人我相信都会对土楼印象深刻—— “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间;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 走到腿酸......

他是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客家土楼,更是客家人家的城堡。

经青普君查证客家土楼多有三层:一楼做厨房、二楼储藏、三楼居住,几乎每一座大型土楼现在都要住30余户200多人。


试想一下——

如水的月光缠绕着土楼的城墙,漫天的星象。族群的希望,写满了多少的纸张,如今还有多少人在回望。

随着土楼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土楼里曾经几代同堂、全族聚集的盛况,恐怕已经随风而逝、渐成追忆了。

如今还能入住土楼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奢望?

不,我们已经实现了它。

青普选择了在南靖塔下村的土楼打造文化空间,满足了客人在土楼中实现度假的需求,同时我们在土楼中通过一系列艺文体验课程向客人全方位展示“迁徙文化”,让人们对客家人、客家文化、客家精神有更直观深刻的了解。


青普改建的五栋土楼分别名为稻孙楼、文选楼、耀东楼、和源楼、会源楼。其中稻孙楼有180年的历史。

改建土楼的难度依然很大,尊重土楼原有结构为基础,改造成可以让现代人舒适居住几百年的建筑,能在如此现代化的土楼中度,想想都是一件让人激动的事情。

青普尊重客家人的居住观,即人与人的聚合。


客家生活以中心庭院作为公共生活的聚合场所,所以青普大量保留公共空间,使公共空间与客房达到1:1的比例。


同时在设计中,青普保留客家人的生活元素:天、山、田、水。景观部分充分尊重土楼建筑实体和村落自然环境,最大程度保持周边道路、河流以及街巷空间不变。

青普君希望客人来到这里就可以安安静静住下来,推开门就可以进入到当地客家人的圈子,溪水潺潺间淘米洗菜,翠竹劲松间袅袅炊烟,活出智慧和自由生活其实很简单。

在举手投足间深入了解这段迁徙的历程、这段文化。

结语

土楼伴瓦漆

白马踏新泥

屋檐洒雨滴

炊烟袅袅起

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

青普南靖塔下文化行馆试营业,等你到来


文章转载自丨 报大人  

相关推荐